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简介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创建于1965年,2024年教育部批准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为基础,设置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学校成为“十四五”期间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首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是重庆市第一所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

学校主校区位于重庆大学城,地处西部(重庆)科学城“智核区”,紧邻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重庆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服务西部(重庆)科学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国家战略。同时,学校结合重庆市主城新区功能定位与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双重需求,服务两江新区、永川区高质量发展,助力重庆打造西部职教高地。

学校现有大学城校区、北碚校区、永川校区、两江校区,占地3066.18亩,校舍92.99万平方米;总资产26.4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41亿元;全日制在校生22526人;馆藏图书257.96万册(含电子图书)。学校设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财经管理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建筑与材料学院、智慧健康学院8个(专业)实体性学院以及通识教育与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国防教学部、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4个(育人)功能性学院。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单位”“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级能效领跑者单位”;全国唯一获批第46届、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主、辅基地并拥有2名中国专家组组长的高职院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

专业特色鲜明。学校以专业特色统领办学特色,紧密对接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布局信息安全与管理、物联网工程技术、现代通信工程、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等数智化特色专业群12个,2024年全日制职业本科招生专业6个,开设全日制高职专科专业65个,分布在电子与信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等10个专业大类,打造专业群“高峰”“高原”“高岗”,形成对接智能全产业链的专业群品牌。学校建设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建成国家级重点(骨干)专业18个,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建成国家级课程29门,出版国家规划教材100部,国家级实训基地13个。在“2024年金平果高职专业整体实力排行榜”中,学校10个专业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一,34个专业竞争力位列全国前五。

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教师人人出彩”理念,打造高水平团队和领军人才。现有专任教师1227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8%,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87%,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占比91%。现有各级各类人才300余人次,引进院士等国家高端领军人才3名,自主培养国家级名师4名、全国技术能手2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名。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重庆最美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省部级及以上荣誉称号50余人次。近五年,教师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项61项(金牌1项、一等奖25项),其中,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金牌1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3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位列全国第十。

育人成效明显。学校凝炼出“十用十不用”等核心育人理念方法,全面推进“大思政”三全育人改革。同时,率先提出“技术技能教育的英才育人”理念,构建“岗位导向、通专融合、个性培养”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匠师协同、双能支撑、孵扶联动”能工巧匠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工匠工坊支持计划”“星光大道奖励计划”,为“重电学子”开出个性化成长清单,先后培养诸如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李小松、“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杨成兴等一大批高素质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去年落实率保持在97%以上,留渝就业创业人数占比保持在76%以上,为重庆产业发展培养了19800余名高技能人才。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501项(一等奖和金牌138项),其中,获世界技能大赛金牌1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金牌3枚,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4项、一等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9项。学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就业典型经验多次被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在2019—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高职)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全国第一。

研发服务强劲。学校建有“沈昌祥网络空间安全院士专家工作站”“硅光子千人专家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中心”“重庆高技能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和“重电e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联合重庆大学共建“大数据智能与隐私计算”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与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共建“大数据与最优化研究所”,建有“机器人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有“城市建筑智慧运维管理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重庆精密加工及在线检测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1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大数据与最优化研究所”研发出国内第一个具备隐私计算的数联网节点接入设备,“硅光子千人专家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大光敏面APD芯片获中国激光“金耀奖”铜奖等多项国家级创新奖。近五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417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85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12项、重庆市专利奖优秀奖1项。

开放合作广泛。探索学校教育要素、创新要素和产业生产要素循环互通机制,形成“产教联合体—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一体化管理体系。牵头成立首批国家级西部职业教育基地产教联合体(全国28个,重庆唯一)、市级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产教联合体,全国网络空间安全、全国万物智联、全国移动通信等3个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中国电科、长城汽车共建2个省级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新一代电子信息产教融合基地入选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并实质化运行华为ICT等产业学院7个,其中2个入选重庆市现代产业学院。与华为共建全球第一个“华为实训基地”,连续八年获“华为ICT学院最佳合作奖”,是华为在全国唯一授牌的“产教融合示范校”。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不断探索“职教出海”新路径,建成中乌ICT学院、中泰国际学院、重电—老挝丝路学院等海外机构和中心8个。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学生600余人,招收长短期留学生860名;牵头成立中非(重庆)职业教育联盟,助力华为、长安、奇安信、中国信科等企业“走出去”,为南非、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等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00余名。紧贴“一带一路”产业发展和当地中资企业人才需求,牵头开发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99项,被纳入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教育体系。获中泰职业教育合作示范项目、中德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单位、中非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优秀单位、重庆市来华留学工作先进集体等。在2023年高职发展智库发布的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活力指数排行榜中,学校国际化发展活力位居全国第四。

学校肩负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使命,取得一系列标志性建设成果。在近四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先后获“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市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在2024年武书连高职高专排行榜、高职智库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活力指数、GDI高职高专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二。

面向未来,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坚守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持续提升关键办学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应用技术研发导向、电子信息特色鲜明、全国顶尖、世界一流的职业技术大学”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

(更新于2024年11月)